二十四節氣和農耕的關系(關于耕種的二十四節氣)

網友提問:

老祖宗為了農耕和歷法發明了二十四節氣,現在種地為啥不看了?

優質回答:

我認為農耕與歷法至今還是很有用途,不過這幾年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和氣候反常的影響,種植作物大部分提前了,但節氣的參考價值仍然存在。

比如農諺說(谷雨前后種瓜點豆),你可提前至清明,但決不能晚于立夏;清明前后蘋果園打清園農藥,如果晚至谷雨花朵開綻,不但不能抑制病菌和紅蜘蛛的危害,很可能對花朵產生藥害。

何為秋社,立秋之后第五個戊為秋社,秋社之前是不會來霜凍的,秋社之后就不保險了,隨時有霜凍危害,去年剛立冬一場特大寒流,有許多人的蘋果沒下樹,凍壞了,直接造成經濟損失,如果你重視和參考秋社,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蘋果樹腐爛病在各地蘋果產區都有,嚴重影響蘋果的生產,全年均可發生,但前半年驚蟄,后半年寒露,這倆節氣尤為甚行,抓住這兩個節氣進行檢查刮治,便可事半功倍……

其他網友回答

還看,只是看的少了,大概只局限于老農民吧。在我們這裡,只記住幾個時間點就可,谷雨前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時如有春地可以翻耕,準備生產了。芒種準備收麥子,過去需要準備場,打壓,晾曬,收完小麥,馬上搶種玉米,收玉米時基本不看節氣,只看玉米的成熟度,種麥時一般是秋分旱,霜降晚,寒露麥子正當時。

為什么有一些人不看二十四節氣了,大概是因為機器耕地,收割,無需那么嚴謹,你干我也干落下有期限。只要隨大流就行。

老農民還是看的,用于指導生產。

其他網友回答

二十四節氣最初制定出來就是為了指導農時,根據比較可靠的記載,二十四節氣成于漢初,距今已經有兩千兩百多年了。

古代的時候,為了指導農時的準確性,每隔大約120年(兩個甲子),就要重新修訂一次歷法,但是二十四節氣不同,二十四節氣是一個依靠歷法運行的分級方式,每個節氣雖然有大致固定的時間,但歷法不同,其具體時間也會有區別,故此,才從漢初就應用至今。

現在種地不看二十四節氣,主要是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氣候較漢初變化較大。

氣候是呈現周期性變化的,漢初的氣候比現在更加濕潤,意味著氣溫變化沒有現在這么劇烈,所以導致二十四節氣參考價值變低,人們只是利用二十四節氣的不同階段來大致了解當前的時間而已,具體還要因地制宜進行調整,而現在已經有更加精確的計時方法。

第二,國土較漢初變化較大。

漢初制定二十四節氣指導的是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的農時,基本處于溫帶區域,現在我們的國土橫跨亞熱帶、溫帶、寒溫帶、高寒多個氣候帶,按照現代的統計,維度每升高8度,氣候就有鮮明的變化,所以二十四節氣只能大體統一這一時段而已,已經不具備指導農時的價值。

第三,農作物與漢初變化大。

漢初種植的豆、麥、粟、稻與現在的玉米、小麥、水稻等其它農作物的生長期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雜交農作物的出現,更是擴大了這種影響。研究表明,漢代的麥子多為冬小麥,生長期大約有300天,比現在多了近60天,其它春種農作物更是與漢初有了更加巨大的變化,所以用二十四節氣和古農諺指導現在的農時,就是刻舟求劍了。

第四,種植方式有了大變化。

良種、化肥、農藥這些現代農業技術,比起漢代來變化更加巨大,漢代種植兩年,要休耕一年,或者耕一年、休一年,就是為了很好地恢復地力。而現在用化肥,土地幾乎不用休耕就能連續耕作,農作物也不會因為缺少肥料而發生生長不良的現象,所以也無法起到指導作用了。

其實,哪怕在古代,二十四節氣也是個大致的參考,只是用來分清大概的農時罷了,其象征意義要大過實用意義。

其他網友回答

種地不看節氣,種地減產必受損失,農民種地還是要看節氣的,種任何作物,錯過自然節氣時候都會受到損失,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經驗不能丟,這是中華幾干年一代又一代積累的精華。

版權聲明
а√最新版天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