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特點和品質(竹子的特點和象征意義)

竹子的特點和象征意義

1、不畏嚴寒:竹子一年四季都是蔥蘢的綠色,從不會因冬天的寒冷褪去自己的綠衣,象征了不畏嚴寒的一類人。

2、堅韌不拔:竹子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用來編制各種竹籃、背簍等。這些竹制品的使用壽命比較長,充分反映竹子的堅韌與結實。

3、寬容大度:竹子中間都是空心,人們用空心竹子象征大氣寬容有肚量的人。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

稱中國為“竹子文明的國度”

竹子對中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確實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勞動實踐中

把竹子的生物形態特征

總結升華成了人的一種精神風貌

賦予了竹子獨特的精神內涵

未出土便有節

及凌云處尚虛心

寧折不彎

這種蕩氣回腸的氣節

被人們廣為稱頌

全球的竹林自然分布

可劃分為亞太竹區、美洲竹區和非洲竹區

亞太竹區為全球最大的竹類植物分布區

面積占世界總量近一半

竹種資源則占到全球的八成左右

中國更是不折不扣的竹子國度

多項數據都在世界上獨占鰲頭

因為竹林面積廣大、種類繁多

所以有著“世界竹子看中國”之說

世界竹林分布示意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8月

竹子,植物界之謎

雖然中國人和竹子

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數千年

但很多人其實未必了解它

走進竹子的私密生活

你會看到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超強的生長速度

竹子是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植物之一

每年都能生長出數根自然成型、充分發育

并可投入使用的竹子

一株高20米的樹生長可能需要60年

而一根20米高的竹子只需約60天

竹子雖然看起來很像樹

但禾本科的它們更應該被稱作是

身材高大的“大草”

竹節間分生組織的細胞不僅分裂快

而且伸長的速度也快

每一個竹節都像一個生長基地

這些工地一起施工

就能在短時間內把竹子這座大廈建立起來

這也意味著竹子在短時間內會消耗很多能量

對植物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但竹子深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

竹節間不僅云集了大量的植物激素

還聚集著大量的糖以及分解糖的催化劑

——酶

這些能量像是駱駝的駝峰、汽車的油箱

為竹子的“狂飆生長期”提供了充足的后援

節間分生組織和充足的能量供應

可讓竹子快速生長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8月

竹子的秘密“靠山”

竹子不僅生長迅速

還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

它們的秘密“靠山”

就是少為人知的竹鞭(地下莖)

埋藏在地里的竹鞭

不僅為快速生長的竹林

儲存和提供大量養料

也是擴張竹林領土的核心力量

新鮮可人的竹筍,就是從竹鞭上長出來的

竹筍可謂母體的完全克隆

它的基因和母體完全相同

在竹子專家的眼中

地下的竹鞭王國充滿了驚人之處

在適合的環境中

竹鞭能隨機向各個方向生長延長

每個生長點都有堅硬又銳利的錐狀筍尖

其穿透力極強

幾乎可以刺穿任何堅硬致密的土壤

或越過阻礙物,形成跳鞭,繼續生長

從這個意義上講

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是許多植物所不具備的

據統計,在適宜條件下

種植一株竹子

通過其地下莖的延伸及發筍成竹

不需要耕地播種

一二十年就能發展到數萬根

民間說竹子“種一株、長一片”

一點兒也不夸張

◎地下發達的竹鞭是竹子迅速繁殖的秘密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地下強大的竹鞭王國才是竹子的“真身”,而地面上的那些竹竿,不過是竹子抓取陽光和空氣的“手掌”罷了。只不過,比起地上青翠挺拔的竹竿,盤根錯節的竹鞭不容易被利用,因此少人關注,深藏功與名?!爸襁B鞭、鞭生芽、芽孕筍、筍長竹,竹又養鞭”的循環,在激烈的自然競爭中有著明顯生態優勢。(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8月)

種竹千倍利,只怕竹開花

印度梨竹的大面積開花

曾引起饑荒和環境退化

日本主要竹種桂竹的開花

曾使當地竹子企業紛紛倒閉

……

竹子開花到底是什么“災難”

一株竹子可以靠“無性繁殖”的方法

克隆出許多棵竹子,甚至是一小片竹林

然而,這種繁殖方式面臨著很大風險

基因完全相同的一片竹林

若是遭遇病蟲害侵襲或是碰上氣候異常

它們有可能因為基因上的缺陷而集體喪命

所以竹子還是需要產生種子

由種子繁育出來的后代

基因上出現變化可能更好適應環境

開花,結果,然后死掉

這是自然界正常的輪回和更替

對于大多數竹子而言

開花要消耗掉畢生積蓄的養分

所以它們一輩子只開一次花結一次果

然后枯死

就連地下的竹鞭和竹根也不能幸免

所以,竹子開花后枯死往往成了“集體行動”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竹子花

雖然大多數竹子確實在開花后枯死,但有些種類卻能夠存活。斑竹在開花之后,竹竿和竹葉雖會枯死,但地下莖仍然活著,休養一陣子就能再出新筍。對于水竹、花竹和慈竹來說,開花更輕松——它們每年都會零零星星開點花,之后幾乎不會有什么變化。(圖自《博物》2012年6月)

至剛至柔,竹子能干嘛?

竹子有著特殊的韌性

這和其內部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

掰折竹竿,你會發現有很多不容易扯斷的細絲

那就是堅韌的竹纖維

它們把整個竹竿連接在一起

此外竹子中40%的細胞都木質化的

所以竹竿如此堅硬

而且竹子的維管束從內到外逐漸變小

排列也由疏松到緊密

鄰近表皮層處

是由體小壁厚、排列緊密的細胞

形成的一個特殊層次

這種疏密有當的層次,使竹竿變得“剛柔并濟”

亦柔亦剛的竹材在剛性、耐折度等方面

都有著獨特的優勢

所以,竹子被稱作“植物鋼筋”

攝影╱井韋,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8月

竹器時代

竹為良才,易取可塑

中國

是世界上用竹最早和最善用竹的國家之一

竹子的竿、枝、葉、籜、鞭根、幼芽

無一不用

心靈手巧的中國人充分利用

竹子既能如百煉鋼也能繞指柔的特性

編制出各種巧奪天工的生活用具和藝術品

據考證

早在漢代竹子做的生活物品

就已有60余種

明清則達到近300種

從許多竹字頭的漢字

如簞、簋、箸、筐、籃、笥、箱、籠等

就能看出中國人和竹器的親密

浸潤著中華文化特征、工藝獨特的竹產品

展示了華夏文化的深厚底蘊

◎竹椅扳制技藝

在江西撫州城外文昌橋下,有一條聞名遐邇的“竹椅街”,終日散發著竹的清香。有人認為制作竹椅是家?;钣?,沒什么技術含量。到過這條老街才知道,一把好竹椅能如此光潔牢固、平衡舒適需要多么復雜的工序。竹器老藝人通常被統稱為“篾匠”,而做竹椅者竟還有個單獨的稱謂——扳匠,足見其中功夫。(攝影/王曉建,圖自《中華遺產》2013年10月)

◎竹夫人

“床頭新聘竹夫人”,竹夫人是古代的一種消暑用具。一般用青竹編為長籠,或取整段竹中間通空,四周開洞然后通風。竹夫人大約唐代已有,又被稱作竹姬、青奴等等,大概與今天流行的抱枕屬于同類用品。(攝影╱李葉飛,圖自《中華遺產》2016年8月)

建筑界的寵兒

一位詩人曾寫道:

“當地球上第一次有人建造村莊時,

竹子就已經被加以利用了?!?/p>

這句話似乎格外適合中國

秦漢時期,竹子已成為重要的建筑材料

直到今天

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頗族等民族

民居的“擔綱者”

“有寨就有竹林綠,有竹就有人家住”

這是西雙版納傣族的民歌

傣族人生活在平坦的河谷地帶

傳統的傣族竹樓

整個建筑結構都由竹子捆綁而成

墻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

而屋頂則用竹篾夾住稻草覆蓋

沒有庭院,占地少,使用面積卻很大

加上就地取材成本低

而且建筑本身透水性好

符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形

所以,這種古老的“干欄式”建筑形式

一直保留到今天

傣族竹樓,熱帶叢林里的輕便別墅

繪圖╱王其鈞,圖自《博物》2009年8月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

中國造紙術發明于西漢時期

最先使用的材料是麻、楮皮和藤

這些修長的優質植物纖維

唐宋以后,原料供不應求

麻紙與藤紙逐漸衰落

人們開拓了一種新的造紙原料——竹子

北宋初年的竹紙,質量還很成問題

不過沒多久竹紙質量就有了很大提高

蘇軾、米芾這些大書畫家,都使用過竹紙

宋代竹紙以浙江所產最佳

明代,福建竹紙異軍突起

宋應星曾言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

清代是竹紙的全盛時代

不僅產量居絕對優勢

還因為竹料漂白技術進一步提高

各地都生產出高級純白竹紙

例如福建、江西的連史紙、玉版紙

湖南的大貢、二貢

四川的仿宣,浙江的白箋等

但清末西洋機制紙涌入中國后

手工竹紙逐漸衰落

不過到了抗戰時期,進口物資被封鎖

手工造紙又出現生產高峰

2006年5月20日

四川夾江、浙江富陽竹紙制作技藝

經國務院批準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夾江竹紙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宣紙難尋,所以著名畫家張大千改用夾江竹紙繪畫,但因拉力和白度都不足,于是張大千改革了原材料搭配,使夾江竹紙拉力增強,可承重筆,潔白細膩,浸潤性好,成為一種高級書畫紙。經大千先生改造的夾江竹紙上有一些暗紋,這些暗紋是根據張大千親自設計的寬紋紙竹簾制作而成的。(攝影╱冉玉杰,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12月)

中國竹鄉

據統計

在不同環境下生長的竹子多達1500多種

從海平面到海拔3700米的高山

都能見到竹子的身影

中國在世界竹資源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竹林區劃方面,很多國家都比較單一

中國卻有著多元的竹林區劃:

散生竹區、叢生竹區、亞高山竹區和混生竹區等

還有大面積的人工灌溉竹區

我國是公認的世界竹類植物的起源

和現代分布中心之一

是“竹子的故鄉”

我國竹林區劃及主要竹鄉分布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8月

蜀南竹海

四川宜賓的蜀南竹海原名“萬嶺箐”

據傳,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到此游玩

被翠竹海洋折服

持掃帚為筆,寫下了“萬嶺箐”三字

“箐”就是山間的大竹林

除常見的楠竹、水竹、慈竹外

這里還有紫竹、羅漢竹、鴛鴦竹等珍稀竹種

登高遠望,萬頃碧波,翠綠如海

故有“竹海天下翠”的稱譽

攝影/董志宇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8月

貴州赤水

赤水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

全市森林覆蓋率80%以上

赤水具有亞熱帶生物生存和活動的條件

尤其適合竹的生長

全市竹林面積60多萬畝,各類竹多達24種

有著全國最大的竹鄉

赤水河畔,嘉樹美竹,森然四周

河谷兩岸婆娑竹影,盎然綠意

萬籟俱寂,四周恬靜而安謐

只有清風輕輕吹拂綠色的竹海

攝影╱孫建華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9月

武夷山

與巖茶一樣

毛竹也愛武夷山區這種

雨量充沛、風小濕度大的氣候

在這里,毛竹的生長具有明顯的優勢

李商隱曾在《武夷山》詩中明指: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

《說郛》卷六六引元劉美之《續竹譜》也記:

“毛竹生武夷山”

竹子是武夷山重要的經濟作物

走在江西一側的山路上

路兩旁到處可見茂密的竹林

攝影/馮木波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11月

竹子挺拔剛正,綠葉婆娑

山有竹則山青、水傍竹則水秀

人們愛竹,愛它那灑脫的風姿

人們愛竹,愛它那節外無枝的操守

唐宋以來

竹子與梅花、松樹并稱為“歲寒三友”

明代則把“梅、蘭、竹、菊”比作“四君子”

蘇東坡更是愛竹愛到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你想知道更多關于「竹子」的知識嗎

就讓中國國家地理為你深度解讀

點擊封面圖查看、購買雜志電子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電子版

以下8期每滿88減8

限時活動截止至

6月7日24:00

《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11期

-對角線東南段:316國道穿越不同的武夷山

《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08期

-竹子的私密生活

-“大風車”能源帶來的新景觀

《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12期

-竹紙一千年的繁華夢影

-尋蹤中國手工紙

《中國國家地理》2001年12期

-自然與人工的佳配: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中華遺產》2017年08期

-竹林深處談古今

《中華遺產》2016年08期

-枕席:半夜涼初透

-史上代價最高的一次中暑

《博物》2012年06期

-竹子開花災變前兆還是大驚小怪?

-六月炎夏的魔掌無法掙脫

《博物》2008年05期

-蜀南竹海萬竿綠竹掃紅塵

版權聲明
а√最新版天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