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寓意和象征(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寓意什么)

  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寓意是小編親自整理的,內容可以解決各位文友對于文學的熱愛。下面小編給大家大家分享有關于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寓意的相關內容吧!

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寓意

  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是四只金色的鳥環繞在太陽周圍,形成了一個圓形的LOGO。這個標志就來自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四鳥繞日”。

  蜀水巴山,人杰地靈,鐘靈毓秀。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曾是長江上游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學過的“武王伐紂”,是在公元前11世紀時由8個諸侯盟國,跟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戰爭。武王在牧野向這八個盟國發表參戰誓詞,因此得名“牧誓八國”,古蜀王國,就是其中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開啟了古蜀國的光輝偉業,三千年來,古蜀邈遠厚重的歷史僅有方志筆記的只言片語流傳于世,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發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感嘆(后一句意為“傳說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年代卻太久遠而無法詳談”)。千載滄桑,神秘的古蜀王國只留下了撲朔迷離的神話傳說,令人難辨其真。

  璀璨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曾在公元前一千年時戛然而止。公元2001年2月,人們偶然在成都金沙發現了后續,重現了失去的時間。金沙遺址占地約5平方公里,包括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區,墓地等,時間約為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1200年-前650年),已出土上萬件珍貴文物,是繼三星堆后古蜀王國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四鳥繞日”出土時只是被揉成一團的金疙瘩,展開后,一幅美麗的圖案呈現在世人眼前:金飾重約20克,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僅0.02厘米,采用鏤空圖案,內層圓圈周圍等距分布著12條順時針旋轉的齒輪光芒,外層有四只逆時針向同一方向、前后相連接飛行的鳥,均作引頸伸腿、展翅飛翔的狀態。整個圖案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因其形狀,被稱為“太陽神鳥”,全稱為“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它再現了遠古人類“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體現了古人對太陽的崇拜,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體現。它證明從三星堆到金沙,在三千多年前,曾有一種文化與中原并駕齊驅,甚至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古老文明碰撞、融合。

  2005年8月16日,金飾圖案被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并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其實我曾經看見過它,2009年“神鳥”曾“飛”到北京,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但金沙可遠遠不僅這一只“神鳥”,金沙遺址的發現,是四川繼三星堆后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古蜀王國的迷霧在這里漸漸被揭開,3000年前那段輝煌的文明重現世間。是誰創造了這段神話?他們當年是如何生活的?都有怎樣的信仰?為何又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帶著這一串的疑問,循著神鳥的歌唱,我來到金沙博物館,叩響了古蜀王國的大門。

  金沙遺址博物館位于成都市區西北部,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占地面積達30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僅”3.8平方米,除去道路、廣場,足足有24萬平米的綠化!不僅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于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更是城市中一處休閑的綠洲。

  博物館目前可通過網絡實名制預約購票,門票70元。我來的時候非周末,游客不多。走進博物館不遠,路邊就矗立著“太陽神鳥”的巨大雕塑,告訴來訪者已經進入了古蜀王國的世界。

  博物館由遺跡館、鹿苑、陳列館、水景廣場、劇場等組成。先看到的是壯觀的大跨度鋼結構“遺跡館”。

  這里展示的是金沙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祭祀區。2001年2月8日,金沙遺址考古就在這里揭開了序幕。金沙古國塵封已久的大門在這里悄然打開,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祭祀區”是古蜀王國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至今已發現60余處祭祀遺址,出土包括金器、漆器、玉器、陶器等祭祀用物品6000余件,及數以噸計的象牙、鹿角等。

  站在祭祀區上方,不由得想象這里在三千年前是一幅怎樣的壯觀場景:古蜀人聚集在一起,點燃火把,向太陽致敬。族長頭戴黃金制成的面具或項圈,虔誠跪拜,將玉器、象牙或埋葬于土中,或傾倒入河道。下次祭祀儀式再將祭品掩埋,層層壘疊,從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約500年。甚至還有活人祭祀的情景出現,雖然在今天看來是“慘無人道”,但在那個年代卻是他們最虔誠的信仰。

  祭祀區被劃成一個個方格,“探方“是考古學中的專業名詞,是最常用的挖掘方式。在地面上劃出方格,豎直向下挖掘探測,正方形叫“探方”,長方形叫“探溝”,以字母“T”加數字編號標注。探方主要有控制地層、建立坐標、方便記錄三個作用,是考古發掘中便于記載和整理資料的基本單位。

  祭祀區修建了木制階梯,游客可以走到祭祀區里,近距離觀看考古現場。這里有古老的河道,有三千年前傾倒的樹木,還有尚未挖掘出的象牙、鹿角等。不禁想象,二十年前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金沙遺址時是怎樣的欣喜若狂。

  祭祀區幾乎每一個方坑旁邊都有詳細的介紹,例如19號遺跡,出土時已遭破壞,共有33件文物,包括石器18件,象牙器10件等,主要以石人、石虎等祭祀用品為主,時間約為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200年-前1046年)。

  第8號遺跡出土了345件文物,金器就有45件,時間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約為公元前1200年-前977年),其中金面具是中國境內目前發現的同時期保存最完整、體積最大的金面具。

  這里就是“太陽神鳥”的出土地,旁邊的地層是不同年代沉積的結果。順便說一句,“地層”是考古發掘的依據,土質土色的不同有時間差別,早期在下,晚期在上,每一個時期顏色不同,出土文物自然也各不相同。天然堆積、沒有人類活動的土層叫“生土”;有人類居住活動形成新的土層叫“熟土”。

  一號坑(象牙坑)是目前祭祀區發現的形狀最規整,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遺存,時間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象牙多達8層,最長的近1.6米,現已回填??墒?,今天的成都甚至四川境內是沒有大象的,說明三千年前的長江流域和現在氣候迥異,甲骨文卜辭中就有商王獵取野生大象的記載,中原地區還曾有象兵作戰的記錄。

  遺跡館出口處地下還有一處巨大的樹根遺跡,這是發現于“摸底河”畔一座3000年前的榕樹樹根,可以想象,當時的古蜀王國是怎樣一幅樹木參天、植被繁茂的壯觀景象。

  祭祀區已經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那些珍貴的出土文物。從遺跡館出來,走過一座小橋,就來到了陳列館。

  建筑面積達1.6萬平米的陳列館分為“遠古家園”、“王都剪影”、“天地不絕”、“千載遺珍”、“解讀金沙”五個展廳,全方面展示了古蜀王國的方方面面。若是逐個介紹文物未免太枯燥,我就按照參觀順序,挑選重點文物記錄。

  1、遠古家園:

  位于二樓西側,面積約900平米,以大型半景畫和原場景遺跡為主,展示了金沙時期的生活狀態和生活場景,形態逼真,氣勢磅礴,極具視覺沖擊力。

  《山海經·海內外經》曾云: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蓋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這一段話展示了成都平原生機勃勃的景象,展示廳里通過蠟像和光景畫,展示出古蜀人民刀耕火種、男耕女織的生活場景,還有牛骨、象骨等遺跡。

  2、王都剪影:

  位于二樓西側,面積約900平米,集合了考古發掘成果、復原場景,采用高科技手段,從居所、燒陶、冶鑄、治玉等方面,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古蜀王國場景。

  這里展示了陶器、石器等諸多出土文物,以及復原的木骨泥墻建筑房屋。遺跡中出土了大量普通居民建筑,每間大約在20平米左右,先平整地表,挖掘基槽,內部豎立木棍(或圓竹)作為支撐,再抹草拌泥,用火烘烤作為墻體,以茅草覆蓋屋頂。

  “木耜”是古代農耕的始祖,用于翻土耕種,這件長達142厘米的發現于金沙遺址生活區的一個“水塘”中,由于環境潮濕,才得以保存下來。它是我國唯一一件保存較為完整的商周時代的木制農具,發掘時還邀請了日本專家協助。

  《華陽國志·蜀志》曾記載:“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杜宇在巴蜀地區被奉為“農神之主”,民間有杜宇死后化為子鵑鳥的傳說。所以李商隱在《錦瑟》中提及“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天地不絕:

  位于一層東廳,面積約1000平米,集中展示了祭祀區出土的金器、玉器、卜甲、石器、象牙等文物,重點展示了金沙居民的信仰和精神生活世界。

  古人對于宇宙自然、天地萬物和祖先神祗有著極高的敬畏和感恩心理,他們相信萬物有靈,神是世界的主宰,在重大社會活動中會舉行各種虔誠的儀式表達對神靈的敬仰與崇拜,以求保護與庇佑。

  展廳以一尊“銅立人”開始,身著長袍、腰佩短杖,頭戴太陽形冠,雙臂環抱,神情威嚴肅穆,應當是一名祭祀中正在作法的巫師。立人手中是否握有器物眾說紛紜,有人推測握著代表太陽的神樹枝,也有人推測握著玉琮、象牙等法具。

  走進展廳,昏暗的光線下,一個個玻璃展柜令人目不暇接,這里都是在祭祀區出土的祭祀文物。例如這尊石虎,威猛而獰歷,自然而拙樸,靜態中又蘊藏著動感,充滿力量。雕刻細膩,造型完美,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精品。

  在中國的早期神話傳說《山海經》里,蛇與神經常結合在一起,與龍的崇拜緊密相連。金沙出土的石蛇身軀盤曲有脊,尾呈弧形,線條圓潤,構圖簡練流暢,整體富有立體和強烈的動感。它可能是古蜀王國巫術活動中的重要物品。

  在祭祀區曾看到過出土了兩件石磬,一件長76厘米,另一件長109厘米,約為西周早中期(公元前1046年-前878年),是四川盆地出土的時代最早的石磬,后者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石磬。

  金沙出土了大量玉璋,選材精良,造型優美,加工精細。璋是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重要的禮器之一,主要用于祭天、拜日、祈年、兵符等。所以很多人取名也用“璋”。

  4、千載遺珍:

  位于一層西廳,面積約900平米。雖然展品只有30余件,卻匯聚了金沙王國的精華,包括“太陽神鳥”、金面具,金冠帶、玉璋、石人、石虎等最重要的文物。

  “太陽神鳥”就在展廳中央一個旋轉的展臺上?!肚f子》有云,“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眱炔渴拦饷⒌奶栂笳髦饷?、生命和永恒,外部四只神鳥造型簡練,流暢利落,體現出自由和團結共赴的寓意,是豐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

  “十二”和“四”都是中國文化中常用的數字,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十二時辰、四季、四方……

  祭祀區出土的重要文物都在這里,例如展廳后面這只金面具,高3.7厘米,重5克。圓臉圓下巴,耳朵外展,錘揲出耳廓線,耳垂有凹入但未貫通的穿孔。眉毛略凸如新月。鼻梁高直,雙眼、鼻孔和嘴鏤空,嘴微張,似乎還略帶神秘而深邃的笑意。

  看這面具有點覺得眼熟,還記得我曾經寫過的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嗎?之前就有人提過,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中的面具,和中國三星堆出土的面具極為相似。今天在這里看到的面具,也讓我想起了遙遠的拉丁美洲文明。但阿茲特克文明比古蜀文明要晚了足足1500年??梢韵胂?,冥冥之間,這兩種文明似乎隔著地球又有了交集。

  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里的文物,祭祀物品放在人像的肚子上

  不僅于此,我曾經在希臘雅典的國家博物館,看到過阿伽門農的黃金面具,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條長約40厘米,寬約2厘米的金冠帶整件錘揲成形,由四組相同圖案構成,每組分別有一條魚、一支箭、一只鳥和一個圓圈,可能是祭祀時戴在頭頂的,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王權與威儀。

  這尊十節玉琮形外方內圓,象征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每節以轉角為中心構成四個簡化人面紋,其中一面的上部陰刻有一神人圖案。玉琮中有一孔相通,傳達“貫通天地”之深刻含義。它和浙江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相似,說明當時可能已經有了文化往來。

  這尊銅面具以墨勾繪出圓眼和半圓形的嘴,施以朱砂,長15厘米、寬15.3厘米,厚0.24厘米,是古蜀文化中首次發現的器物。

  5、解讀金沙:

  位于底層西廳,面積約830平米,包括金沙王國的背景、起源、迷霧等,還有和世界古老文明的橫向對比,使參觀者加深印象,更深刻了解古蜀王國。

  金沙之后,古蜀王國又去了哪里?早期的蜀文化蜿蜒前行,承傳不墜,這些文物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皆是當時文明的見證。歲月掩埋了金沙,也保存了金沙。金沙考古發掘仍未結束,黃沙下仍埋藏著不少珍奇,不久的將來,定會給人更多的驚喜。

  以上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寓意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文友們。

版權聲明
а√最新版天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