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議論文300字

網友提問: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優質回答:

感謝邀請,我是紫氣東來,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對于劉禪,后世之人褒獎的大有人在,也不乏貶低之人。據我個人對史書的記載,說說自己心中的看法。

劉禪并非是有能力的君主

劉備歷經千險萬難創下三分天下,真的很不容易,劉備剛登上皇帝寶座還沒二年,發動夷陵之戰,動搖了國本。在白帝城把劉禪和蜀漢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做到了一個臣子該做的事,可劉禪做到了嗎?沒有,有了諸葛亮的輔佐,蜀漢大事小事全都決于諸葛亮,劉禪給人一種傀儡的感覺,有人會覺得是諸葛亮大權獨攬的緣故,真的是這樣嗎?

諸葛亮是丞相,卻從未要奪皇帝的權利,劉禪如果能像曹丕或曹叡是個英明的君主,諸葛亮恐怕高興來不及,奈何這個不思進取的后主,只圖享樂,而不知道奮發圖強。

劉備一生的夙愿是北伐中原,王業不偏安,還與舊都長安或洛陽,在諸葛亮主張北伐的時候,劉禪的意見是不要北伐,劉禪說魏國未攻打我們,我們可以相安無事不是更好嗎?或許劉禪已經忘記了其父劉備創業的艱辛,忘記了劉備一生的目標,但諸葛亮沒忘,劉禪所做的是斗雞、蹴鞠等等不務正業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劉禪并非是有能力的君主。

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的后主,是后人對其的評價。劉禪是很難扶起來的,我經常聽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自己不愛學習,要靠著別人去逼著學習”,那么我覺得這樣逼著去學習毫無意義;同樣的道理,如果劉禪自己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哪怕是諸葛亮或其他人天天給他灌輸要奮發圖強,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劉禪更加逆反的心里,或許會憎恨那些整天逼自己的哪些人。

阿斗也有一些可取之處,比如在諸葛亮在世之時,事事順從,不會頂撞諸葛亮。在諸葛亮死后,廢除丞相制度,慢慢的把權利收回,說明他還是有些想法的,也曾支持過姜維的北伐。但越到后期,寵信宦官,親小人,遠賢臣,早已忘記當初諸葛亮的《出師表》的所說的話,他真是健忘啊,前面忘記了老爹劉備的遺愿,后面又忘記了相父諸葛亮的警示良言。

當然有人要說劉禪主動投降,免了成都人民受戰亂之苦,是個愛名如子的好皇帝,這一點我不可否認,就和前任益州之主劉璋一樣,用投降換來了后半生的榮華富貴。劉禪能在諸葛亮死后,繼續維持蜀漢政權近三十年才亡國,得益于諸葛亮臨終的安排以及忠義之人前赴后繼的輔佐,要說是劉禪的能力體現,實在不敢茍同。

劉禪,作為一個比較受爭議的人物,有人敬之,有人貶之。不知劉禪在病亡之后遇到劉備,會有什么話對劉備說,會不會說出那句“此間樂、不思蜀”,劉備會不會揍他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紫氣東來,感謝您的閱讀。

其他網友回答

我想,阿斗扶不扶得起,了解了他所做的事就會有判斷。

這里選取三件事來介紹:

第一,諸葛亮之后再無蜀漢丞相

諸葛亮獨攬大權十一年,把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但對于劉禪來說肯定有點不舒服,這個皇帝當著沒意思,連出去巡視一下國境都很困難。

其實也不能說諸葛亮太專權,畢竟漢初的時候確實有過“虛君實相”的傳統,丞相負責治理國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去丞相府邸來辦,只要知會一下國君就可以了。所以諸葛亮的行為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這種制度卻是挑起了君權與相權的紛爭。

諸葛亮死后,劉禪直接就取消了蜀漢丞相這一職位,自此不再設立這一官職??此坪芎唵蔚男袨?,但確實是很巧妙的方式。

庸碌的君主只會逐漸削弱相權,甚至漢武帝這種英明的君主也只是設立內外朝制度來架空丞相,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強君權而已。劉禪這一舉措,自然而然地就把權力全都收回了,并且朝堂之上并無有效反對,成效十分顯著。這不得不說,劉禪并不傻。

諸葛亮在位的時候,劉禪是言聽計從;諸葛亮一死,立馬收權。說明他拎得清,知道諸葛亮沒有野心,所以放權,但他自身卻對這種依靠人心的制度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武侯祠的選址

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很高,不僅廟堂上對他很尊重,連普通的百姓都很懷念他。這種影響會給劉禪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困擾。

人們會不自覺地將前后兩個時期做對比,劉禪治理得好會被認為是諸葛亮打下的基礎好,如果犯了錯誤,就會被放大成其能力不如諸葛亮。這種影響對以劉禪為中心的政權是很不利的,必須要解決這個事情。

當時有一種現象,很多百姓都在大街小巷或者自己家中祭祀諸葛亮,導致了諸葛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件事情持續了二十多年,一直讓劉禪很頭痛,但這個問題同樣很棘手,不能強制要求大家不要祭祀。

于是劉禪用了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辦法。

劉禪大興土木,在漢中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并且規定凡是要祭祀諸葛亮的必須要去這座祠堂,否則就是對丞相的不敬。這表面來看是對諸葛亮的莫大尊重,但如果看一下地理位置就能明白了。

漢中在今天的陜西省境內,這里到成都就是今天坐火車都要一天時間,這讓成都的百姓怎么去?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在國都里祭祀諸葛亮的問題,也沒有落人口舌。

第三,樂不思蜀的真意

因為“樂不思蜀”的故事,劉禪一直被認為是沒心沒肺的蠢笨之人,但是細細想一想,劉禪的行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晉吞蜀已成定局,戰與不戰其實影響不大了,從關羽丟失荊州的那一刻起,蜀國就退出了統一天下的大事。所以劉禪的投降避免了因為戰亂而導致的生靈涂炭。其他皇子可以在太廟自殺,也可以領著私兵去戰死,但是作為皇帝的劉禪不行。因為其他人還可以說是私人行為,但劉禪的一舉一動就代表著蜀國的意愿,所以這種亡國的屈辱也必須他來承擔。

當問及是否思念蜀國的時候,劉禪看似毫無心機的回答才是真正得以保全蜀國投降人士的做法。南唐后主李煜因為寫了一首《虞美人》就被宋朝皇帝認為是思念故國,直接殺死。劉禪要是公然表露自己想回蜀國,那么降晉的這一批蜀臣估計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

只能說面對這兩次明顯試探的問話,只有劉禪是清醒的。

蜀國覆滅已經成為了定局,還有必要把血脈也都斷絕嗎?

所以,劉禪不是不賢明,而是太聰明。但無奈的是,他手下的這幫大臣實在是太差勁了,內斗比誰都厲害,做事一個個蠢得不行,劉禪的亡國其實也很無奈。

未來在黑夜隱匿,于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其他網友回答

三國里蜀國最弱!諸葛亮去世后,尚存的大將不多?。⑹裰袩o大將 廖化作先鋒”,劉禪是非常明白的,屬于善終,也是不錯的結果.

其他網友回答

天時地利人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魏蜀吳,其實當劉備夷陵慘敗,元氣大傷,蜀漢集團內部派系不少,即便諸葛自己來回天無力.

其他網友回答

歷史上有個說法叫“扶不起的阿斗”,就是指劉備的兒子劉禪治國無道,昏庸無能,就算有諸葛亮等賢能輔佐依然無法扶蜀漢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崩倒,那么劉禪真的是這樣無能之輩嗎?

1、劉禪真的懦弱無能,還是大智如愚。

歷史上對劉禪的評價極為苛刻,寵信宦官,信奸臣,懦弱無能成為阿斗的代名詞,難道真的是因為長坂坡之戰,趙云七進七出救出阿斗之后,因劉備認為阿斗差點害死自己一員大將,所以被劉備一摔摔壞了腦子?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也是被劉禪弄出來的,大意就是蜀漢滅亡之后,劉禪被司馬昭羈押,劉禪過的很快樂,絲毫不想念逝去的蜀漢,指劉禪心甘情愿當俘虜,不想復國一事,其實劉禪這種“樂不思蜀”應該是一種“大智如愚”的行為。

蜀漢大廈將傾,劉禪無力回天,只好舉國投降,作為人質被司馬昭羈押,劉禪心里很明白,司馬昭肯定不相信自己會恭順他,司馬昭怎樣對劉禪,那么蜀漢的子母也就會被怎樣對待,如果反抗,勢必引起更多的殺戮,劉禪于心不忍,也是沒有辦法,自己無能力挽狂瀾,那么只能盡力保住自己的子民少被殺戮,正是抱著這種心態,劉禪才會表現出“樂不思蜀”的狀態來。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直到公元271年駕崩,享年64歲,這歲數在古代算長久了,在劉禪投降之后直到駕崩這段時間,司馬家都沒有拿起屠刀舉向原蜀漢子民,這說明劉禪的計謀是成功的,至于史書上講劉禪的各種負面,是因為劉備的光芒,以及諸葛亮的智慧,姜維的文武兼之,使后世人對劉禪要求過高的一種期望,在這個期望沒有達到之后,才引起的各種負面加持。

2、和曹操、孫權后代相比,劉禪還算賢能。

曹操的兒子們就不用過多的說了,各個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但是曹操的兒子要么英年早逝,要么遭到打壓,孫子輩的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要不然曹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怎么會被司馬家族搶了,或許司馬家族厲害,但也側面說明曹操后代一代不如一代了。

至于孫權的孫子孫皓,據不完全統計,孫皓執政的十余年間,孫皓收集的人頭成百上千:會稽太守車浚因慈善事業被殺、侍中韋曜因為不會喝酒被殺、司市中郎將陳聲因為和“馬子”吵架被殺,甚至連以前支持孫皓上位的“元老”濮陽興、張布等人也因各種一言不合就被殺,就更別說后宮妃子,侍女,宦官之類的了,各種酷刑致死的數不勝數。

這樣一比較,劉禪還算是比較賢能,至少做的很多事情并沒有這么惡劣。

3、大廈將傾今安在,力挽狂瀾問有誰?

其實蜀漢的滅亡,并不能全部歸罪于劉禪,劉禪繼位之后,蜀漢已經顯露頹勢,劉備白帝城托孤之際,已經葬送了蜀漢的元氣,蜀漢已經瀕臨亡國狀態,諸葛亮沒有救回來,姜維也沒能救回來,就算劉備再生也很難了。

因為這個時候的老百姓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了,不想在經歷戰爭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開始,到劉備白帝城托孤這段時間里,中華大地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戰爭,可能最初的時候老百姓還很支持戰爭,因為各種原因,老百姓想掙脫東漢末年時期的各種負擔,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征伐,老百姓再也不想繼續戰爭了。

不禁要問,這種大環境之下,誰能阻擋大勢所趨,所以諸葛亮失敗了,姜維也失敗了,不是他們才能不夠,更不是劉禪的昏庸無能,而是這種大勢之下,任何抵抗無異于螳臂當車,毫無意義了。

歷史上對劉禪的各種負面,要么是想襯托劉備的能力,要么是想襯托諸葛亮的智慧,也更多的是警醒后人,但這些對劉禪來說又何其不公?

版權聲明
а√最新版天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