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上海的感受(來到上海的感受說說)

網友提問:

去過上海的朋友,說一說在上海的感受如何?

優質回答:

高考后我選擇去上海讀大學,和上海女友相處四年最后還是分手了,感覺外地人想娶上海姑娘比登天還難。離開上海時發誓這輩子再也不會回去,可是每次出差路過那里,腦子里還是有滿滿的回憶。

印象里的上海

沒去上海之前對那里充滿渴望,上海的符號不外乎外灘的十里洋場、十六鋪碼頭的喧囂、以及穿著旗袍的女人。

真正身處這個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繁華世界,我覺得既真實又夢幻,我感覺自己身處其中,又游離其外,我每天都在熟悉它,但我又不得不每天都去重新認識它。上海的城市形象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被賦予著時代的烙印,也讓我們這些外地人對它欲罷不能。

上海見聞

1.上海人的腔調讓人著迷,這是外地人永遠也學不來的。

影視劇里的上海女人永遠都穿著剪裁得體的旗袍,化著精致的妝容,風華絕代,雍容華貴?,F在的上海女孩雖然不穿旗袍,卻透著一股精明與靈氣。

上海的男人同樣著裝講究,生活有品,人們把那些閱歷豐富,收入不菲的上海男人稱為“老克勒”,他們消費前衛、懂得休閑,又能引領潮流,這些成熟又略帶雅痞的摩登“老男孩兒”,永遠皮鞋錚亮,頭發一絲不亂,喜歡喝著咖啡和你聊一聊人生,刻在骨子里的優雅和考究,讓他們卓爾不群,這樣的上海男人實在魅力十足。

2.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很有擔當,我認識的上海男人都挺“爺們兒”,并不是像影視劇里演的那樣斤斤計較,小家子氣。他們對老婆真的很好,他們可以容忍老婆的一切無理取鬧,我覺得他們不是怕老婆而是真的很愛老婆,上海男人拿著公文包上了職場,全都是精英,下了班圍上圍裙就是家庭主夫。洗衣、修燈、通馬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最重要的是燒得一手好菜。

3.上海人排不排外?

許多人說上海人排外,不喜歡外地人,其實我覺得他們只是不喜歡沒有素質的外地人,他們只是希望外來人遵守他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地域文化,我覺得這無可厚非。

4.上海人才濟濟

在這里你可以真正體會什么叫“渺小如塵?!?,街上永遠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月薪一萬在我們老家可以牛氣沖天,在上海根本不算什么。

5.低調就是有腔調

上海人說話總是斯斯文文、輕聲細語,他們都挺低調,他們覺得低調才是有腔調。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上海的掃地阿姨或者開出租的爺叔,他們可能是包租婆、包租公,手里握著好幾套房子,做司機或者清潔工只是副業,收租才是主業。

6.上海人做事很懂分寸,與人交往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感。

他們不會輕易麻煩別人,因為他們不喜歡欠別人人情債,他們也絕對不會輕易給別人承諾,大多數上海人很有契約精神,一旦答應的事情就會規規矩矩地做好。

工作中和上海人打交道很愉快,他們喜歡“先小人后君子”,把丑話說到頭里,一切按照合同執行。

7.坐著公交看上海

在上海市區坐公交車真的很劃算,兩元從頭坐到尾,一定時間內換乘其它公交車輛,車費還可以折半,1元搞定。

周末的時候坐上一整天的巴士在城市穿梭,可以看到淮海路的法國梧桐,外灘的萬國建筑群。

8.上海人的方向

上海人一般不會用東西南北標識方向,他們更喜歡說左右,上海的道路也缺乏方向感,你和上海人問路他們往往會說:“從這里朝右走,過兩條街再朝左轉彎,就到了?!倍疑虾H税炎筠D彎稱作“大轉彎”,右轉彎稱作“小轉彎”。

9.上海的路名很奇怪

南北方向的路常以中國的省名命名,比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東西方向的路常以中國的市名命名,比如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這很符合這座包羅萬象的城市的特征,這些路名也讓許多外地人有了莫名的親切感,但是奇怪的是好像沒有安徽路,不知道為什么。

10.上海的弄堂狹小逼仄,繁雜擁擠,這些九曲十八彎的弄堂是上海的名片。

即便是祖孫三代一同住在50㎡的屋里,上海人依然要住得有“格調”。小小的空間被分隔得廳是廳、閣是閣,而且一定要養上幾盆花,再弄個鳥籠。弄堂里的人“夏天乘風涼,冬天孵太陽”,他們的生活很愜意。

11.寸土寸金的上海讓上海人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同時也給予了他們一種優越感。

許多人覺得上海人很矛盾,因為他們既小氣又愛面子,朋友來了喜歡去好一點的飯店請客,但買菜時必定會討價還價。我倒覺得這樣不錯,對他人要保持體面,對自己要精打細算,這樣日子才會有滋有味。我覺得霓虹燈背后的上海市井生活,是真實的,也是精細的。

12.上海人有點小資格調

他們做菜、喝茶、喝咖啡都一板一眼,很講究,做什么事都很有儀式感,哪怕吃一個橙子,也會仔仔細細去掉筋絡,放在金邊描花小碟子里用細牙簽來吃。他們看不慣外地人把日子過得粗糙,其實這無所謂對錯,只是習慣不同而已。

13.每一個來上海的人必定要去的地方一定是外灘。

沿著南京東路感受上海的繁華,隔著黃浦江看看上海的地標建筑——東方明珠,才算是真正地來過了上海。

14.從來沒有見過哪個地方的建筑可以如石庫門那般厚重。

石庫門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都是老上海們的記憶。

15.去了上海驚喜地發現“百樂門”居然還在。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最有名的明星、最時髦的男男女女全都來過這個號稱“遠東第一樂府”的舞廳,如今它的存在讓人們想起許多你儂我儂的美麗故事。

16.上海人很有人情味,不過她們卻似乎不善表達。

弄堂里的老太太會不厭其煩地教育初來乍到的外地小姑娘,要踏實本分,不要被花花世界迷了眼,滿是責備地口氣其實包含的是滿滿寵溺,如果你不好好聽她的訓斥,她一定會不滿地說“儂曉得伐!”

房東太太可能會準時登門來向你要租金、水電費,一分都不能少,可是她也會在你臨出門前提醒你今天可能下雨,最好帶把傘。我覺得上海人很拎的清,什么事都裝在她們心里,她們看得無比通透,記得無比清晰。

17.上海的生活成本真的沒有傳說中那么高,省一點花每個月4000塊錢還是可以活下來的。

在上海一個偏僻的弄堂里租一間房子房租每月只要1200元,而且弄堂里的小吃都很正宗,早餐十塊錢完全可以搞定。百年老店里的人氣小籠,老上海人最喜歡的筍汁燒麥、24年一直都賣3元12個的小餛飩,還有酥皮焗叉燒包,街邊的熱賣蔥油餅……你可以每天吃得不重樣。

出門坐公交車和地鐵都很方便,還有遍地的共享單車,不管是哪種方式都花不了多少錢。當然,打車除外。

18.去了上海才知道原來滬C車牌雖然是上海牌照,卻不能駛入上海市區。

19.感覺身邊的許多上海人都是丁克一族。

有一次看了一個報道說上海超過70%的女性想當丁克一族,上海女孩兒都挺有個性的。

20.上海人對新事物接受很快。

上海人見什么都會非常好奇,盡管會品頭論足但是還是會迅速接受,所以上海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為上海人帶來不同的文化、飲食、氣息,使上海人眼界開闊,引領潮流。

21.上海的相親角真的很熱鬧。

去那里的基本沒有年輕人,只有一些父母會來此處物色未來媳婦、女婿。那里的圍欄上,樹枝上都掛著大小各異的紙條,上面寫著相親者自身條件,這些父母定的標準非常高,戶口、薪資都有要求。所以,想娶到上海姑娘真的有點難,起碼我是沒有一項達標的。

22.上海話很好聽,呆上一段時間就可以聽懂,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說,老上海人把消防隊叫救火會,火柴上海人叫自來火或者洋火,這總讓人想起過去的歷史。

23.上海有一條甜愛路,僅600米長。

傳說牽手走過這條小路的情侶可以獲得永恒的愛情。馬路兩側有“愛情墻”,刻著28首中外著名的愛情詩篇。

我們去了,可惜最后卻沒有和她走到最后,可能是有緣無分吧!

寫在后面的話

上海是一個非常繁華的都市,在那里你可以體會你儂我儂吳語的軟糯,也能見識燈紅酒綠的熙熙攘攘,她不僅僅有高聳的現代化樓宇,更有一個世紀前的城市風貌,它充滿著無限魅力,吸引著無數人前往。

上海人不是不喜歡外地人,而是不喜歡沒有素質的外地人。上海人個個都很有腔調,他們什么都可以欠,就是不喜歡欠人情,不要小瞧上海的掃地阿姨或者開出租的爺叔,因為他們可能是土豪。

去了上海,可以愛上了那里的弄堂、旗袍街、本幫菜、石庫門、外灘,但是不要愛上那里的姑娘。

結束語

說了這么多也不知道對不對,也許當初再堅持一下,就可能留在上海,不過感覺外地人想在上海扎根真的不容易。

看過的朋友,你去過上海嗎?你覺得外地人能夠融入上海嗎?去過那里之后,你是留下了,還是離開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其他網友回答

去年一月份去上海住了7天,給我的感受就是什么東西都是超級的昂貴,驚呆了我這小縣城的人。

2020年的一月份,也是在年底,小學生考完了試,好友約我帶孩子去上海玩幾天,再一起回來過年。

我活了這么大也只聽說過上海的繁華,電視上見識過上海的美景,還從沒有機會去過上海,兩個小學的孩子更沒有去過,只知道上海有出名的迪士尼樂園,是她們向往已久的。

聽說能去上海,孩子們歡呼雀躍,沒等到拿通知書,娘三就踏上去上海的旅程,并第一次坐了飛機,年底飛機票比高鐵倒還便宜。

到了地方,好朋友機場已經等候多時,又坐了地鐵到了她所居住的淮海區。她說剛到這里孩子們都該餓了,我們先去吃點墊墊肚子。

好友就帶我們去了一家日式餐館,她說這家味道還不錯,價格也不貴。我們進去找地方坐下,服務員就拿來了菜單,我看到菜單都是一份份的小套餐,有米飯加魚片的,加雞肉的,配套的還有一份湯,要么一份咖啡。還有其他種類具體也忘記了。一看每份套餐價格都在四十多到七八十不等。我們娘仨三份最便宜的套餐也要近兩百塊錢了。我就想著肯定好友要買單,花這么多錢真不忍心。我說我還不餓,小孩也吃的少,娘三就點了兩份。

等飯菜端上來,一個托盤還空蕩蕩的,米飯那應給算不上一碗,就像平常用的小碟子吧,魚片也是人的手掌心那么大,還有一碟的海鮮湯,我本是飯量小的人,但是對付這一套食物還是綽綽有余,關鍵這么點東西你要這么貴,第一次吃東西就讓我大跌眼鏡。

第二天,朋友先帶我們去她附近的游樂場,說讓小孩子們先玩玩這個。里面跟我們小縣城的差不多,有滑梯,蹦床,迷宮等,上海的就是面積大一點。我們縣城都是一票制,也就三五十通票。而這邊每個都單獨收費,每個項目都在二十以上,小孩子又沒耐心只玩一個,這個幾分鐘就想去另一個,又是幾十塊錢,玩了幾個我實在揪心,趕緊勸孩子離開這個瘋狂撒錢的地方。

好友是在那里租的一套房子,不外出時,我就發揮我家庭主婦的特長,去給大家買菜做飯,菜場離的遠也就沒去過,不知道啥樣。她家附近有家永輝超市,我只能去那買,一看蔬菜都是我們縣城的兩倍到三倍的價錢,打算買個烏雞來燉湯,三十五一斤,我在家經常買的才是十二塊錢左右一斤,轉了幾圈才下決心買下一只。我愛吃饅頭,一看普通白饅頭六塊錢四個,這每個也是家里的三倍,關鍵它還小還不硬實,沒辦法不能不吃。

過兩天我們就去了夢寐以求的迪士尼樂園,網上購的票,每個人四百多塊錢,五個人就花了兩千多塊錢,因為這個提前網上已經查詢過,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再說來這里也是孩子的終極目標,再貴也是要去了。

到那里除了排隊讓人煩躁些,每個玩的項目也確實很有意思,因為朋友去過幾次了,提前做好了攻略,路線項目安排的緊實,我們一天下來玩了七八個項目。每一項目都很有意思,時間也長。

我認為最值得的是這里一票通,買了門票后每項不再單獨收費。這樣算來,來這里玩還成了最便宜最劃算的了,就看你有沒有精力玩。除了吃飯購物,里面的飯菜當然又貴的離譜,一碗排骨面一百多塊,雞湯面也九十多,為了能有精力玩耍,狠狠心也都吃了一份,里面的紀念品就沒敢再買,來去時的地鐵上賣的人太多了,價格只是里面的幾分之一,貧窮只能允許我買仿制品。

總之在上海的這幾天給我的印象就是各種消費都是貴的離譜,也只有在上海工作的精英人士,都有高收入也才能應對這么高的物價,我這偏遠低收入人群去體驗兩天也就夠了。

其他網友回答

去過上海兩次。

第一次是世博會,和老公在世博園里轉得昏天暗地。

第一次看了5D,排隊時和兩個上海阿姨聊的開心的來。

然后里面飯菜巨貴,老公領著我一家一家過,最后我跟他講:你要是想餓死我就直說!

但是外邊街上的飯菜并沒有覺得很貴,和我們這里差不多覺得。

夜晚的外灘美麗又洋氣,月亮好美!看游輪緩緩經過,那感覺沒法形容。

高樓大廈很多很多很多,十里洋場不是白叫的。

第二次去的時候是秋天,氣候溫和,不像北方動不動就小北風凜冽。

但是也有一點很明顯,你在上海的大街上絕對不會看到我們北方那種純樸熱情的笑臉!上海人禮貌而冷淡,帶著不屑的疏離。當他們為了應和你不得不說普通話的時候,那種屈就的感覺好明顯啊[捂臉]

上海是很好的城市,喜歡。

其他網友回答

上??梢粤?,但,不能久留。上海是個智慧的大熔爐,久住三五年,一個木納的外鄉人,一定會變成半個上海人:精明,思維前瞻開闊,凡事具有開創性,年青人幾乎都是走向世界的眼光。當你帶著上海的氣息,回到家鄉,一定是個不錯的人才。

版權聲明
а√最新版天堂资源